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庄严的阅兵式在学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师生们一致认为,纪念大会充分昭示了我们不畏强敌、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展示了国威军威,彰显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委书记 陈寒: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赓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担当与时代使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强大能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讲好抗战故事,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下一步,我们还要将今天纪念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勇气,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绵师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唐辉:九三阅兵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激荡起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我要将这份震撼与感动,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素材,引导学生们从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激励青年一代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徐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黄钟大吕,字字铿锵诠释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的深刻真理。长安街上铁流滚滚的现代化装备,既是“强国必须强军”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和平发展不是乞求来的”最有力诠释。这场跨越八十年的检阅,让14亿人民清晰听见民族复兴的铿锵足音,触摸到新时代的强劲脉搏。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作为高校思政战线的“播种者”,我将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把阅兵场上的震撼转化为讲台上的感染力:用抗战史实锻造学生的精神脊梁,用新时代成就厚植“四个自信”,以“六要”标准锤炼育人本领。在“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灯塔,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广袤田野,让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复兴征程上生生不息!
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学生工作处国防教育科科长 王宇:作为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并更加坚定教育工作的方向——既要让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要培养他们“强国有我”的担当意识。我将以此次阅兵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把国防教育打造成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不仅要通过军事理论课讲述历史,更要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军营体验等实践课程,让青年学子真切触摸到国防的重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国防意识,让每个青年都能明白:守护和平的羽翼,既需要科技强军的硬实力,更需要亿万民众心系国防。
纪委办公室审查调查科副科长 杨超凡:怀着激动的心情全程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崇高气节令人敬佩折服。45个方队如钢铁长城般浩荡前行,激发爱国激情,振奋民族自信。硝烟已散,精神永存。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复兴。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忠诚履职尽责,努力做自我革命的表率、遵规守纪的标杆,时刻在内心接受检阅!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 周乃武:回顾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愈显使命担当的责任重大。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的振聋发聩之声,当展示国威、军威的高素质受阅部队、高科技武器装备列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祖国光荣感油然而生。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提升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科技,立足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切实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我们还要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扎实学好知识和本领,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 谢莹娇: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九三阅兵展现的抗战精神,正是辅导员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的核心内容。我们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不仅“知道”历史,更要“理解”和“追问”历史。持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在铸魂育人中坚守政治立场与教育初心。阅兵场上,徒步方队的整齐划一,装备方队的精准操作,都体现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这让我联想到辅导员同样需要具备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要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常态化工作复盘机制,在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领域,及时总结经验、补齐短板,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 谢侨:当战旗方队中“杨靖宇支队”的旗帜映入眼帘,那句“勇守信念,勇猛善战,勇于牺牲,勇当先锋”的口号也回荡在我耳边,方队里整齐的步伐和战士们坚毅的眼神,像号角般呼唤我心中的热血,我的内心瞬间被自豪和感动填满。不久前,黑龙江省档案馆公布了日伪档案,清晰还原了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杨靖宇将军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壮烈殉国的场景,更显其长期抗敌的坚定意志,此刻再见战旗,仿佛看到将军当年在林海雪原中抗争的身影。我曾是杨靖宇支队的一员,那段军旅生涯是我一生的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和担当,也让我深刻理解责任与使命的含义。从军营到校园,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英烈的敬仰,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愿与所有人一同铭记:杨靖宇将军的气节永不褪色,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地理与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2023级1班研究生 田晓乐:当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接受检阅时,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军旅生涯。最令我触动的是徒步方队,当队伍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嘹亮的口号响彻云霄,掌心仍会不自觉攥紧,眼眶仍会悄悄发热——那是属于军人的“条件反射”,更是对“若有战,召必回”的无声应答。作为一名退役大学生,阅兵于我而言从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次“归队”的仪式。让我明白: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军人的底色;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家国的赤诚。在校园和未来的工作中,这份从军营里淬炼出的坚毅与担当,仍会是我披荆斩棘的铠甲,是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不竭动力。
人居环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23级1班本科生 范美娟:阅兵式上,训练有素的方队步伐整齐,踏步声如雷贯耳,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尽显中国力量。我们为何要阅兵?这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当五星红旗扬起,天安门前无数华夏子孙热切的目光,屏幕前的我内心同样感慨万千。我们纪念,是为了向英烈们致敬,铭记他们在民族存亡之际的英勇无畏;我们奋斗,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即便在平凡岗位,也要努力为铸就大国工程添砖加瓦!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级1班本科生 陈方伟: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深切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清晰知晓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如今的科技领域,虽无硝烟弥漫但同样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关键。我们所学的代码、算法与技术知识,早已不只是谋生技能,更是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守护新时代和平的“武器”。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我会将自己所学的代码、算法等知识传授给更多学生,点燃他们对科技的热情。我会像先辈们一样,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教育岗位上耕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人才。生逢盛世,吾辈当自强。我将始终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在专业学习中脚踏实地,在未来教育岗位上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2班本科生 龙薪竹:当激昂的军乐奏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铁流与战鹰交织出的是一幅国家力量的壮丽画卷。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阅兵仪式上,战士们英姿飒爽,装备精良,彰显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这一刻,我听到了国家前进的脚步声,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阅兵仪式上,军民融合的成果令人瞩目,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专业2022级11班本科生 彭兰茜:当国歌奏响,历史的解说词跃入脑海,我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师范生,胸腔激荡着滚烫的热流,内心充盈着深刻的思考。作为未来的历史课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先辈以血肉换和平,我辈当以笔墨续薪火。待将来执起教鞭,我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纪念是要铭记民族的牺牲、历史的真相,要记住今天的安定生活绝非上天的馈赠,而是无数双手从历史深渊里奋力托举。我要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