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九旬校友忆求学岁月,69载风雨展薪火传承——学校对1956级校友卢秀兰进行访谈

作者:张丽梅   审核:童付超 胡国芳    来源:图书馆、档案馆
编辑:张杰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5日【打印】

审核 童付超 胡国芳

近日,一场跨越时空的校友访谈在绵阳师范学院举行。91岁高龄的校友卢秀兰重返母校,追忆往昔求学岁月,回顾学校从“绵阳初中师资训练班”到“绵阳师范学院”的历史变迁。图书馆档案馆、校友办对卢秀兰进行了访谈。此次访谈不仅为校史研究增添了珍贵口述资料,更展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扎根基层、奉献教育的初心。

忆往昔:师训班奠定教育根基,实习实践锤炼教学本领。卢秀兰老师出生于1934年,1956年考入绵阳初中师资训练班,成为历史科3班学生。她回忆,当时学校实行两年制,课程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历史、语文等学科,强调综合素养培养。“老师们授课深入浅出,我们边学边练,为日后从教打下坚实基础。”她特别提到,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经历让她受益匪浅:“春天先去北川,后来到广元,在真实课堂中积累教学经验,这对我们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至关重要。”

话变迁:亲历学校更名搬迁,见证师院发展壮大。作为学校历史的亲历者,卢秀兰认真倾听了图书馆档案馆老师讲述学校的多次更名与迁址:1958年8月更名为绵阳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9月更名“绵阳大学”,1959年迁至遂宁,直至1979年部分师生迁回绵阳,逐步发展为今天的绵阳师范学院。她感慨:“从石塘乡代家湾依山傍水的校园,到经历数次名称变更的波折,再到如今现代化的校园,每一步变迁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谈及毕业分配,她表示:“那时分配主要依据自我申请和生源地,我主动选择到艰苦地区教书,一生未改教育初心。”

诉深情:扎根基层六十载,心系母校情愈浓。卢秀兰毕业后扎根基层教育,首站服务于白沙中学,后调往荣昌等地,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坚持教学。“没有课本就自己刻蜡版印,没有教具就因地制宜制作,但从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她坦言,因年代久远未能保存当年在校的照片、笔记等资料,成为心中憾事。

承初心:校史传承薪火续,老校友成“活教材”。访谈后,图书馆档案馆和校友办向卢秀兰赠送了卢秀兰在校学习期间档案的复印件、校史资料与纪念品。学校表示,将以卢秀兰老师的口述历史为切入点,进一步挖掘早期办学记忆,完善档案校史工作。卢秀兰则激动表示:“能重返母校,看到如今的办学成就,我深感欣慰。愿尽余生之力,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幅鲜活的校史画卷,更引发了对教育初心的思考。图书馆档案馆表示,将持续开展“校友口述史”项目,让老校友成为校史的“活教材”,激励新一代师院人传承“扎根基层、奉献教育”的精神。卢秀兰临别时寄语学子:“教育是终身事业,愿你们以赤诚之心,书写属于你们的教育篇章。”

上一条:AI赋能 育见未来:绵阳师范学院AI辅助教学技能工作坊嘉陵区教师培训班开班
下一条:传媒学院与涪城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共同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