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张箭应邀莅临我校,为师生作《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珍禽》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马泽民研究员主持。
张箭教授在报告会上系统梳理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背景与历史规模,构建起“文字+图像+实物”三位一体的考证体系,生动还原明代对域外珍奇动物的认知历程。他以犀牛、鳄鱼、鸵鸟、斑马、长颈鹿等为例,结合《瀛涯胜览》《异域图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古籍中的图像与记载,清晰呈现了从早期模糊记载到系统命名与形象固定的演进脉络,阐释了郑和船队在推动中国博物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张箭教授强调,图像与文献的互证是重构历史认知的关键路径。其实证分析与图像比对,不仅厘清了物种传入与命名的源流,也为传统博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在报告会交流环节,张箭教授就本科学生关心的“如何阅读历史书籍”“如何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等问题,提出“以图解史”的阅读策略。他建议本科阶段的学生,要遵循“先通史、再理论、后实践”的学术成长路径,为广大学子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深造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禹露在报告会总结环节中指出,郑和下西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物种交流等多元交流成果,郑和精神与当前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郑和船队展现的探索精神、开放胸襟、科学态度和协作意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张箭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引人入胜,将宏大历史叙事与生动细节相结合,让我们受益匪浅,必将激发广大师生更深的专业兴趣和研究热情,不断提升学习和研究能力。
张箭教授先后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三次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15年获评“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其治学主张贯通古今、中外、文史、文理“四通”路径,研究涵盖地理大发现、中世纪中西交通史等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