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绵师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绵师人物 -> 正文

【榜样教师】刘波维:聚心中热爱 作那束微光

作者:龙欣 李俊熠 阿依莫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张杰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8日【打印】

怀揣梦想 栽桃植李

当代女作家三毛曾在《梦田》里写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我最初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教师,做知识的传播者”,刘波维老师如是说。她一直怀揣着这个初心不断前行。2000年大学毕业的她,当了四年的英语老师;之后考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新闻学专业硕士;2007年毕业后来到绵阳师范学院工作,至今已有17载春秋了。

大学毕业后,刘波维老师被分配到了都江堰职业中学校担任英语老师。她说:“职业中学校的孩子基础会差点,有时也会顽皮一点,”所以英语成绩也不太好。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总是想尽己所能地去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那时难免也会有些执着和任性。她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前行道路的方向,在人生中有所收获。在刘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们在英语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超出她的想象,如她所教的文秘班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平均分拿到年级第一名;后来有些学生参加高考考上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深造,有些创业当老板,有些成了会计、幼儿教师……谈到以前教的学生,刘老师眼睛发光,莞尔一笑:“这些娃娃现在都很能干!不知会不会对我之前严格的要求有很大的意见。”

来到绵阳师范学院工作,刘波维老师在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绵阳师范学院报》及学校官网新闻的采编校工作,同时也负责大学生通讯社的培训管理工作。专业对口,她将对新闻学的热爱倾注到办报上;同时她也将办报理念和做新闻的经验教授给学生。本着对教学的热爱,在校报工作之余,刘波维老师还担任传媒学院《融合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传播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

坚守热爱 散发微光

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李普曼,他的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这样评价他:“他并不能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刘波维老师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上大学后,《焦点访谈》就成了她日常必看的节目,她从中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正如李普曼所说那样,新闻业就像“聚光灯”和“探照灯”,这激发了她想学习新闻学的兴趣。凭着那股想做就去做的冲劲,刘老师一边勤勤恳恳教书,一边努力复习考研,在考研时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新闻学专业。在2004年,她如愿考上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新闻学专业,开始攻读硕士学位。

每当提及“新闻”二字,刘老师永远都是神采奕奕的,总离不开“喜欢”和“热爱”二词。在研究生阶段,她一直坚持写报评,久而久之,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越来越深,她也愈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媒体人。在朋友的鼓励下,她拿着自己的报评到一家报社面试。面试时,对专业执着又坦诚的她顺利被录取。在那里,刘老师有了实操的平台,也能灵活地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她坚信,只要自己热爱,那么安心去做就好,其余的交给时间。

刘老师认为,新闻工作者是幸福的,可以凭借自己的微光,为社会报道最真实的百态,如同探照灯发出的光束,照进更多的角落。一次,有个单位去山区为小学生做捐赠,刘老师作为记者跟随报道。那时已是深秋,天气很冷,她发现一个小女孩只穿着一双只有半截的拖鞋,鼻子被冻得通红,但见到来客的时候笑容很灿烂。凭借着新闻敏感和责任感,刘老师当即向班主任打听了小女孩的情况才知,小女孩住在深山里面,家里一贫如洗,母亲重病卧床无钱医治,但小女孩上学从来不缺席,每天天不亮就上路,要赶10里来路才能到学校。回到报社后,刘老师立即向报社负责人说出了要重点关注和报道小女孩的想法。第二天,刘老师和团队成员就来到了小女孩的家,对她的故事进行了采访。当小女孩扎着两个小揪揪,背着一个偌大的书包,挂着灿烂笑容回头向送她上学的父亲挥手道别的图片及报道的文章见诸报端后,迅速引起了其他媒体及读者的广泛关注。通过这篇报道,许多人了解了山区艰苦环境,也被女孩的坚韧所打动。他们纷纷伸出援手,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小女孩的母亲也在其他同行媒体的共同关注下得到了大医院为其提供的免费治疗。刘老师讲到这件事的时候,微笑着说:“其实做新闻真的很好,因为你的报道都有可能对别人带来很大影响。”

深耕细作 笃行致远

有了前面的经历,刘老师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让教学深入浅出,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现在的时代跟以前不一样了。相较于以前的时代,人们比较内敛。但如今社会更加多元和开放,观点交流能让同学们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刘老师在正式上课前,设置了“课前分享5分钟”环节,即在正式开始上新课前5分钟让同学们分享最近的热点话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其他同学发出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分享热点时,刘老师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发散思维思考。通过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通过启发再延伸到专业理论知识上,就可以点醒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因此,每节课的“课前分享5分钟”往往会演变成“辩论赛”,观点的支持方和反对方争相抛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这让学生们学会从跳出书本、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在她看来,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还能打开视界和思维,进而好专业知识,最终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刘波维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但同时她对我们的要求较高。”传媒学院2021级3班的李钰凤同学说。刘老师要求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会播新闻,同时还要会写新闻,会做好新闻。她说,融媒体时代,一个好的主播不仅会播报新闻的好手,还要做会策划、采写、编辑等全面工作的多面手,即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新闻人,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做得更好。因此,刘老师在课堂上除了将知识重点和难点会详细讲解分析,还会把同学们的作业进行分类展示和讲解,并提出修改建议,让同学们不断打磨,做到更好。

刘老师除了行政工作、教学工作做得好,科研工作也没落下。她发表了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过科研项目12项。当我们问到如何平衡课堂教学、行政管理、科学研究,作出这么多成果时,刘老师给出了一个简短但充满力量的回答---“因为热爱”。在她看来,传媒教学是要紧跟时代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理论知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现实热点相结合。这几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相长的。因为热爱自己的专业,刘老师总会挤出时间做学术研究,在夜深人静时,刘老师桌前的灯总是亮到深夜,书籍和笔记就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

守阵地 共成长

写稿件、编新闻、审文章,每一份文稿上面都会留下刘老师细细的批注。如你走过校报编辑部的门口还会听到刘老师细心指导学生写消息、写人物通讯……这是刘老师在校报编辑部的日常。

“我们要把校报办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去,办到教师的教学和教研当中去。”刘波维老师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办报理念。为了让校报贴近师生的现实生活,让校报充满“烟火气”,刘老师鼓励学生记者参与到办报中来。在负责校报十年间,刘波维老师开始培养学生记者的“长跑”。刘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写作。刘老师表示,既要在专版主题的选择上大胆放手,又要在稿件质量上紧紧把关。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的提升,刘老师指导学生记者提前策划、深入“一线”采访,初稿完成后还会把他们约进校报编辑部办公室进行单独指导;若他们无法到达办公室,刘老师就在稿件上详细批注,引导他们进一步修改完善。2016年,刘老师去重庆访学,尽管自己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但也没有停下记者团的工作。如果距离是一种阻碍,那么就在网上指导学生如何做新闻。在她和同事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学生记者迅速成长起来。她指导和带领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多次获得“四川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等奖项。指导采写和报道的《听说,绵师有位“赤脚大仙”》获得2018年全国高校校报通讯类二等奖,广受好评。她指导的言论类、消息类、通讯类的奖项达数十项。

一路走来,让人难忘的还有在校报记者团的惬意时光。每个月末,为了增强记者团的凝聚力,刘波维老师会组织学生记者们开展培训或者团建活动。刘老师常常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从生活、工作、学习到本月的收获与得失,讲述最近发生的故事。有些学生非常“社牛”,拉着所有人一起唱歌跳舞。刘老师说学生们愿意分享,有利于他们成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人,同时又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合作的默契和能力,增强归属感。让校报成为学生记者锻炼和发展的平台,又让校报“下沉”到师生的生活和教学学习中去。在刘老师看来,校报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学生,从当初只有一个记者团,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多个部门的大学生通讯社,从当初每一届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三百多人的大家庭。她说,同学们成长了,校报成长了,自己也跟着成长了。这一切都得感谢同学们和学校校报给自己的这个机会和平台。

刘波维,副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04.09-2007.0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2007年至2017年在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主要负责校报、学校官网等新闻工作。指导学生采写报道的新闻稿件多次获得四川省及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2017年至今在绵阳师范学院人事处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科研项目12项。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龙欣 李俊熠 阿依莫 审核:陈强 编辑:张杰)

上一条:【榜样教师】三十教学情 岁月指挥梦——记绵阳师范学院王小明教授
下一条:【毕业季·榜样学子】陈书磊:与热爱一“研”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