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是蕴藏在平凡日子里的强大力量。它能为迷茫者点亮前行的微光,指引方向;也能让徘徊于无措中的人,在步履不停间渐渐望见远方的轮廓。正如常言所道:“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唯有历经时间的酝酿与岁月的打磨,那份等待的结果,才更显珍贵厚重。”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四学子汪瑞洁的成长轨迹,便是对“坚持” 最好的诠释。四年前,她带着懵懂与憧憬踏入校园,在日复一日的求知探索中沉淀积累;如今,本科生涯行至终点,她已明晰方向、满载收获,即将奔赴新的征程,以优异的成绩叩开南方医科大学的大门,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学术天地里继续追寻热爱。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步跋涉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意义。正如那句深入人心的话:“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它像一盏微光,默默诉说着坚持的力量。而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不仅是汪瑞洁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她面对未来时,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写照。
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汪瑞洁的世界里,总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同龄人。自卑感如影随形,像一层无形的阴霾,悄悄笼罩着她的内心。直到高中时的一个偶然瞬间,她在B 站刷到一位临摹书法的博主。这位博主并非自幼习字,却凭借后天的坚持练出了一手好字。屏幕里的笔墨流转间,一丝希望悄然在汪瑞洁心中点燃。她暗下决心:不再被自卑束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于是,当她以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的身份走进大学校园时,也正式踏上了练字的旅程。
对刚步入大一的汪瑞洁来说,练字的起步确实有些晚。但她始终记得“一念既出,万山无阻”,深知这条路上纵有艰辛,也不能轻易退缩。练字初期,没有老师指导,她就四处搜集书法资料,靠着自己一点点摸索。最开始从临摹字帖入手,课间短暂的十分钟、课后无人的自习室,只要有片刻空闲,她总会掏出笔和纸,低着头一笔一画地临摹,把每一分时间都攥在手里。为了不让自己半途而废,她还在社交平台上开启了“每日练字打卡”,用公开的承诺督促自己坚持。就这样,在笔墨与纸张的摩擦声中,一个学期悄悄过去了。
大一的下学期,汪瑞洁偶然看到一场校园书法比赛的通知,犹豫了片刻后,还是决定把自己的作品投出去。可校赛的结果却给了她一盆“冷水”,作品连初筛都没通过。拿着被退回的作品,她没有抱怨,只是默默对自己说:“没关系,明年再来。” 比赛结束后,她特意找到本次校赛获奖的作品,一张张打印出来,和自己的字铺在桌上逐字对比:笔画的轻重、结构的疏密、章法的布局,她把每一处差距都圈画出来,一点点琢磨自己失败的原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个目标:下次比赛,一定要拿奖。
带着这份决心,汪瑞洁开始了更专注的练习。她调整了临摹的字帖,每天增加练字时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图书馆查书法理论书,甚至主动向学校书法社团的学长请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沉淀,她的书法技艺有了明显进步。当第二次参加校园书法比赛时,她的作品不仅顺利通过校赛,还拿到了晋级省赛的资格。 这个消息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她之前所有的付出。不过,面对省赛,汪瑞洁并没有掉以轻心,她知道自己和专业选手还有差距,只是抱着 “多学习、多积累” 的心态准备作品。可命运总愿眷顾努力的人,不久后,省赛获奖的通知发来时,她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好久,那份意外的喜悦,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在书法路上走下去的决心,甚至开始憧憬更远的目标——冲击国赛。
时间来到大学第三年,汪瑞洁第三次报名参加书法比赛。这一次,她的准备更加充分:校赛顺利晋级后,她把前两年省赛、校赛的获奖作品全都打印出来,和自己的作品反复对比,还专门记录下每类字体的书写技巧;为了让作品更成熟,她每天练习到深夜,一张纸写不满意就换一张,直到手腕发酸也不肯停下。“三年磨一剑”,她知道,这次国赛就是检验自己坚持的时刻。提交国赛作品后,汪瑞洁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既担心努力得不到认可,又忍不住在睡前默默祈愿。终于,在她生日的前一天,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的结果公布,她获得了大学生组硬笔类二等奖!看到结果的那一刻,她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份荣誉,远比生日祝福更让她难忘,也让她真正明白:所有的坚持,终会在某天开花结果。
“关关难过关关过,长路漫漫亦灿灿。”回首这段练字时光,汪瑞洁走过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三次书法比赛,从校赛落选到国赛获奖,见证了她从自卑到自信的蜕变;几百天的魏晋风小楷打卡,在笔墨的流转间,写满了“坚持”二字的重量。她的故事,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它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热爱、咬牙坚持,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朝着梦想迈进的脚步,那些曾经吃过的苦、熬过的夜,终会变成我们身上最耀眼的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决定踏上考研之路时,汪瑞洁便立刻着手规划目标院校。在反复比对多所高校的专业方向、招生政策后,她将目光锁定在云南师范大学。为了让备考更有方向,她主动联系上已考入该校的绵阳师范学院学姐,细致咨询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技巧等关键信息,一步步搭建起备考框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
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今年云南师范大学的招生简章不仅公布时间比往年晚了许久,更传来了考试科目新增与调整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变动,像一盆冷水浇在汪瑞洁心头,让她瞬间陷入措手不及的慌乱。彼时,身边多数同学早已确定目标院校,甚至已完成一轮公共课复习,而她却要在备考关键期面临艰难抉择:是硬着头皮适应新科目、继续冲击云南师范大学,还是及时止损、重新选择其他院校?
无数个夜晚,汪瑞洁在书桌前反复权衡:坚持原目标,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学习新科目,时间紧迫且风险未知;更换院校,则需重新搜集信息、调整复习计划,之前的准备也会部分归零。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她最终咬牙做出决定:更换学校。凭借着对自身实力的清晰认知,结合之前积累的复习基础,她初步筛选出几所符合能力范围的院校;再在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建议与耐心指导下,反复比对专业匹配度、招生名额、考试难度等因素,最终将新目标确定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考研本就是一场孤独且艰辛的战斗,而十月才更换目标院校的汪瑞洁,更是比别人多了几分压力。她的备考进度已明显落后,原有的复习计划被彻底打乱,必须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同等体量的学习任务。为了追赶进度,她重新制定了近乎严苛的作息: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坐在自习室,直到晚上十点才离开,除了必要的吃饭、休息时间,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看着身边同学早已把公共课知识点梳理多遍,甚至开始刷题巩固,而自己还在啃全新的专业课教材,焦虑感曾一次次涌上心头。但正是往日练字时培养出的沉静与坚韧,让她总能快速平复心绪:她告诉自己 “慌也没用,不如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实处”,而后重新拿起书本,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寻找前进的力量。
终于迎来考试日,走进考场时,汪瑞洁的心里既有紧张,也有一丝“终于要结束”的释然。可当英语试卷分发下来,她才发现试题难度远超平日练习,阅读题里陌生的词汇、复杂的长难句,让她好几次忍不住捏紧了笔,几乎想要放弃。直到看到身边有同学提前交卷离场,她反而想起自己练字时“一笔一划不放弃”的坚持。既然已经走到这里,怎能轻易认输?她深吸一口气,重新聚焦题目,凭着一股韧劲完成了所有作答,为这段“黑暗”的备考路画上了暂时的句号。
考后的等待,比备考本身更显煎熬。“能不能上岸”的疑虑像潮水般反复漫过心房,她不敢轻易对答案,也总在深夜里反复回想考试时的细节。直到初试成绩公布的那天,看到屏幕上超出预期的分数,悬了许久的心才稍稍落地。但她没有丝毫松懈,立刻投入复试筹备,可当她向学姐请教复试技巧时,学姐一句“凭真材实料就好”的回复,又让她陷入迷茫:没有具体的复习方向,只能靠一遍遍刷复试真题、整理答题模板,尽可能攒足底气。
带着这份忐忑,汪瑞洁走进了南方医科大学的复试考场。从专业问答到综合面试,她尽量展现出自己的积累与思考。当录取通知的短信弹在手机屏幕上时,她愣了许久才反应过来,那些熬过的夜、刷过的题、克服的焦虑,终于都有了回报。这一刻,所有的煎熬都成了过往,她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也用行动再次证明:只要心怀坚定,哪怕路遇波折,也能一步步走向想要的未来。
勉之期不止 多获由力耘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这句古语恰似汪瑞洁成长路上的注脚。她始终笃信坚持的意义,而她自己,也正是这份信念最真切的受益者。
高中时,那个被自卑感缠绕的汪瑞洁,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一支笔、一张纸焕发光彩。是日复一日的刻苦练字,让她在笔墨流转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魏晋风小楷的横平竖直里,藏着她对抗自卑的勇气;几百天的打卡坚持中,她不仅练就了一手好字,更在一笔一划的沉淀里,慢慢变得自信从容。正如她所说:“不管怎么样,自己也终于有了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特长。”这份从坚持中收获的底气,也成了她后来面对更大挑战时的精神铠甲。
考研之路,远比她最初想象的更加崎岖。这一程没有坦途,满是困苦与挫折的荆棘:有记不住的英文单词在草稿纸上反复涂鸦,有背不完的专业课知识点在深夜里盘旋,铺天盖地的知识洪流曾让她一时手足无措;也有迷茫与挣扎的时刻:院校临时换考纲时的慌乱,进度落后于他人时的焦虑,甚至在英语考场上面对超难试题时,几乎要崩溃大哭的瞬间。那些自我怀疑的夜晚,那些徘徊犹豫的时刻,都是考研路上无法回避的考验。可她始终记得,练字时“一笔一划不放弃” 的韧劲,也明白:考研本就是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唯有坚持到最后,那些曾被黑暗笼罩的日子,才会渐渐透出光亮。
一个又一个日夜的拼搏,她在自习室的灯光下与知识点死磕;一次又一次的坚守,她在焦虑与迷茫中重新振作。汪瑞洁用行动证明:没有谁的幸运是凭空降临的,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努力。在抵达理想彼岸前的那些日子里,她所踏出的每一步,无论是练字时的临摹,还是考研时的刷题,都在无声地积蓄着力量。
而这些在平凡日子里积攒的力量,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化作夜空中闪耀的星辰。或许是国赛获奖时的惊喜,或许是录取通知到来时的释然,它们照亮了她曾经走过的征途,也让她更加坚信:只要 “勉之不止”,终会 “多获由耘”,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光,终将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馈赠。
汪瑞洁,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4班学生。曾担任校报记者团负责人、四川省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学生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晚练助班。曾获得两次专业奖学金,获评优秀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编辑、优秀个人、优秀晚练助班等荣誉称号。曾获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大学生组硬笔类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会三等奖,第十一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会优秀奖,“醉美杯”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大学生组优秀奖,四川省大学生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能力竞赛二等奖,四川省2024年中华经典诵写讲系列活动·笔墨中国(硬笔)大学生组二等奖,四川省2023年中华经典诵写讲系列活动·笔墨中国(硬笔)大学生组三等奖,“人人练字杯”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硬笔书法大赛现场决赛铜奖,四川省第四届“天府杯”创业大赛绵阳赛区校内选拔三等奖。现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邓艺 编辑:聂心月 张杰 审核:尹菲)